美國觀察之四:飲食健康、槍枝管制、個人自由與商業利益

本文刊登於台灣立報,2013/5/23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9754

陳方隅

 

筆者目前於美國留學,藉此專題版面對美國的校園、生活等各方面狀況提出一些觀察紀錄,主要依據為個人見聞。本文主要討論幾項日常生活議題。

飲食習慣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令人不敢恭維。剛到的學期遇上一個引起各媒體激辯的政策:美國農業部在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的呼籲之下,推動中小學營養午餐菜單改革,提供更多五穀類及蔬果,減少漢堡薯條等垃圾食物,並限縮熱量攝取(註1)。美國人對於食品健康的觀念的確是有待加強,例如他們總是喜歡高糖份、高油份、高熱量的食物。很多美式食物餐點(例如潛艇堡套餐)會附上一包洋芋片,在他們的觀念裡,這包並非澱粉類也非餐後甜點,而是「蔬菜」。

回到國內,「鳳梨王子」楊宇帆也曾建議政府採用類似的方式,在中小學推動營養午餐「有機蔬果日」,主要目的 在推廣有機以及無毒農業的概念(註2)。我認為,政府可以好好思考並且運用學校這個傳播機制。在糧食自給率愈來愈低,以及各種自由貿易的衝擊之下,推廣有機、在地農業等概念,才能擴大消費市場,進而幫助農民轉型與升級,同時能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

選擇食物的議題背後有個很重要的辯論是,政府 有沒有權力規定一些看起來是對人民健康有好處的事情?有一個相關的新聞:美國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計劃禁止餐廳、速食店、電影院、體育館等場所販賣容量16盎司(約470毫升)以上的汽水與其他含糖飲料,但反遭州最高法院判決永久禁止類似禁令(註3)。反對者認為選擇食物是個人自由,不論該食物是否有害健康。問題在於,在食品公司強力廣告放送之下,消費者不一定明瞭自己的飲食習慣 正常與否,許多食品的成分也未標明清楚。目前美國成人肥胖率超過35%,每年相關醫療支出超過1,470億美元(註4)。國民健康事關整體勞動力、醫療成本,生病牽涉到更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家庭醫療支出增加、經濟支柱受影響),並不是「個人自由選擇」這麼簡單的事情。

關於香菸的規定,大概是資本主義世界唯一大規模針對某項商品的管制與限制。1964年1月,美國當時的衛生部長泰瑞公開抽菸與肺癌、其他嚴重疾病的關聯性後,人們開始重視資訊不 對等的問題,發現菸商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廣告費,且大量資助假中立的研究機構,發布不實的研究成果,證明吸菸不影響健康。經過漫長的努力才成功推動香菸包裝提出警告、廣告禁止在廣播與電視播放、飛機內與更多封閉環境禁止抽菸、青少年禁買,以及與菸商訴訟獲得4百億美元的和解金等措施(註5)。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03年5月通過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FCTC),並開放各國簽署。美國聯邦政府及許多州政府也持續對菸商採取法律行動,但是吸菸人口仍然不少,這場「健康的戰爭」仍然持續當中。

個人自由與政府管制的辯論

我覺得美國人對於「個人自由」有一種莫名其 妙的堅持,但很多並不一定是好事。除了飲食之外,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槍枝管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大規模掃射」的新聞,最近一次就是在2012年12 月,於康州發生校園槍擊案,造成20位國小一年級學童與6位教職員身亡。美國3.1億人口,一共擁有近3億支槍械,每年槍枝行凶案的發生率是其他經濟發達國家(OECD)的20倍,且每年至少一萬人因槍致死(註6)。歐巴馬總統想要推動購買槍枝時的背景檢查,以確保有精神疾病者以及罪犯不能買到槍枝,但是連這樣具有顯而易見需要性的提案都被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否決(2013年4月17日),更不用提進一步限制彈匣裝填數等提案,主因一樣是「個人自由」,而且這是由憲法賦予人們的「神聖權利」。問題在於憲法制定的時空環境已和現在大不相同,人們已不需要拿起武器來對抗政府;而支持寬鬆管制的人們理由主要是用以自衛,也早已與憲法初衷沒有直接相關。

看新聞中關於此議題的辯論總是覺得不可思議,每年這麼多的死傷人數要不是被忽視,要不就是被歸咎於「若每人都擁有槍枝則社會就安全了,因為這樣才能嚇阻歹徒」。事實上,每年槍枝產業經濟規模超過300億美元,強有力的槍枝協會利益團體主導整個立法過程,迫使國會議員必須支持「選區利益」,使得任何管制都很難通過。就算通過些許改革,針對個人自由部份限制的法案及規定,通常還要再經過曠日費時的立法程序以及司法程序,由法院來判決相關禁令是否違法、違憲。

我們可以發現,造成健康醫療支出沉重負擔的香菸,也同樣存在廠商及利益團體高度介入立法的行為。或許是因為香菸影響層面更大,因為其不只傷害使用者本身,二 手接收者也深受其害,總體造成的醫療負擔及對勞動力的損害已讓各國政府無法忽視,因此經歷漫長的努力才成功推動現有的管制。然而,槍械產業的經濟規模比香 菸還要大,而其造成的傷亡人數又比不上各種疾病所帶來的長遠影響;食品產業的經濟規模更是龐大許多,因此在制定規範的過程更易偏向產業這一邊。譚偉恩及蔡育岱(2009)的論文指出:「食品安全標準的設立過程中,業者與政府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礎,即確保食品標準的最小限制性和維護食品貿易的高度自由化」,以達到經濟成長的目標。「經濟弱者(無論國家或是個人)不但在貿易活動中失利與被不公平的對待,在公共衛生的安全利益上也同樣遭到忽視與犧牲。」(註7)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當中很多標準其實不一定是「安全」的,規範常常是經濟利益考量之下的產物。

小結

在便利的現代生活背後,其實隱藏著龐大的政商利益。這些立法角力過程就是民主政治的真實面貌。民主政治一方面對於「個人自由」有所保障,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若沒有類似北歐國家 那樣的陽光法案保證資訊公開透明,則利益就會偏向大公司、大財團。民主政治的基本命題就是各利益團體能夠組織起來,競逐政治職位以及對政策的影響力,但是各方勢力從來就不是平衡的。

在美國念書會遇到很多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以及價值觀念,有些值得借鏡、引人深思,有些則令人不敢恭維。許多公務機關「出國考察」的行程,似乎也應該連同這些背後的觀念一起考察,而不是只有看看硬體建設。而這也就是留學或遊學的好處之一,可以開拓視野,並反思我們自己的生活型態。

 

(作者為「青年要好野」執行委員、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生。)

 

 

●註1:美國兒童肥胖率排名全球第二,密雪兒因此曾推出「Let's Move」計劃,推動健康飲食及運動習慣培養。關於營養午餐,請參閱〈美國農業部修正營養午餐規定〉,《教育部電子報》,542期,2012/12 /13;最近的新規定請參閱〈世界傳真:美農業部同意中小學生午餐吃更多肉和穀類〉,《台灣立報》,2013/1/6。

●註2:〈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2012/9/20。http://why160why.pixnet.net/blog/post/92886201

●註3:〈紐約超大含糖飲料禁令 反遭『永久禁止』〉,《自由時報》,2013/3/13。

●註4:數據請參考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http://www.cdc.gov

●註5:〈美反菸跨越四十年里程碑 專家稱只打成平手〉,《大紀元》,2004/1/12。

●註6:吳景欽,〈美國槍枝管制的困難〉,ET論壇,2012/12/29;邱慕天,《台灣醒報》,2013/2/4/。

●註7:譚偉恩、蔡育岱,2009。〈食品政治:「誰」左右了國際食品安全的標準?〉《政治科學論叢》,42:1-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