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觀察之二:高等教育學費篇

本文刊登於台灣立報,2013-3-28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7970

陳方隅

 

筆者目前於美國留學,藉此專題版面對美國的校園、生活等各方面狀況提出一些觀察紀錄,主要依據為個人見聞。本文主要討論對於學術產業的初步觀察。先說我的小結:美國的教育就是一種「產業」,具有高度「市場化」的各項制度,包括學費、聘用、評鑑與排名。本文將著重學費部分。

在美國念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以我自己為例,公立學校價錢已較便宜,但我所繳交的學分費一個學分1千多美元,跟台幣的數額一樣,也就是說與台灣相比至少約 30倍起跳。這樣高額學費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於是大學生們必須拚命打工與兼職,或者是貸款支付。資料顯示,2012年2月全美學貸總額達美金8千7百億 元,甚至比信用卡債與汽車貸款還高;3分之2大學生有貸款,且平均達2.66萬美元,成為經濟「未爆彈」(註1)。除了學費外,教科書也是一筆龐大花費, 專業教科書每本動輒一、兩百美元。當然也是有很發達的二手書買賣與租賃市場,但不是每本教科書都可以便宜取得(美國學生很少盜印書),「取得知識」的代價 非常高。

使用者付費 教育成商品

美國長期灌輸大眾的想法是:一、使用者付費;二、高學費是為了投資自己,畢業後才能獲得高薪以及致富。這兩種觀念都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都值得反思:「知識」及「教育」可以完全和「商品」劃上等號嗎?我的答案是「顯然不行」。第一,這樣一來 教育就無法促進階級流動,只會複製貧窮:愈是富有的家庭才愈有機會將小孩培養進入名校,因為從小到大都能給予較佳學習資源,而且也能付得起昂貴的學費;第二,統計數字的確顯示學歷與「平均薪資」成正比,但是不同類型大學文憑之間,所得差距也很大(媒體常報導前半段,但忽略後半段)。現在愈來愈多「營利型」 大學,專門為了那些想要取得文憑的人而設立,但不見得能保證高薪,而整個社會風氣及就業取向又逼迫學生們非念大學不可,並非「自由選擇」的結果,絕對不是「PTT鄉民」所說,可以任意「不爽不要念」。再加上,年輕人現在愈來愈難找到工作,或者說是所謂高薪的工作,例如美國青年失業率約9%。

據調查,美國高中生輟學率驚人,每4人就有1人輟學,而且少數族群、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輟學率更是偏高;4年制大學也只有56%的學生可以在「6年」內畢業(OECD國家中表現最差)。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無法負擔學費、需分擔家計而無法兼顧學業(必需少修學分而延長修業時間,或者是被當掉要重修),以及勞 動市場結構改變等因素(註2)。

剛進學校時的教學助理座談會,「前輩」們就曾提醒,美國學生很多都忙著打工賺錢,因此不一定會將心思放在課業上,若要當教學助理則要想辦法引起大家注意,並提醒學生們要交作業以及小考時間。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大學生們對於每次小考或是作業成績都非常在意,也常跟助教爭那區區一兩分,原因就是學費太貴怕重修,但有部分學生平常卻不願意(或無法兼顧?)花心思在這些小小的環節上。開學後我參加學校的「英文家教計劃」(專門為國際學生設計,招募大學生志工每週陪一個小時聊天練英文),我遇到的那位家教也是幾乎每天都要工作,週五甚至還要工作一整天。不過,我的感覺 是大家都習以為常,因為長期以來就已接受了「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如果「付不起」則是個人的問題。

學貸沉重 學歷貶值

在台灣,由於大專院校太多、技職體系不受重視,「學歷貶值」的現象更加嚴重,高學歷不代表高薪,加以相關法律及相關單位並未能保護勞工,勞工幾乎沒有能力與資方議價,以致於「工作貧窮」愈來愈普遍(註3)。

歐巴馬總統上台後曾推動聯邦政府學貸償還方案改革,加入20年免償還的年限:若學生畢業20年都長期低薪無法償還完畢,則餘款由政府來還,類似卡債的清償機制。這個設計主要是搭配「量能還款」(依畢業後每月所得能力決定還款速度,而非台灣的制度是每月定期定額)的還款方案,在全球主要國家的學貸制度 都有設立。然而,根據筆者自身經驗,台灣的官員及民眾對這兩種設計都有許多誤解,承辦銀行的態度則是不願變革。其實台灣的學貸問題也已經很嚴重,高中以上學生有5分之1有學貸,每年申貸金額超過3百億元(註4)。

別讓兩公約成空談

在2013年2月12日所發表的「國情咨文」當中,歐巴馬也重申解決學生負擔過重、降低獲得高教的成本等政策的重要性,矢言幫助更多人完成學業。他同時提到要將基本薪資時薪從7.5美元調到9美元(約新台幣268元),以幫助打工族以及收入偏低族群。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政府已簽署「兩公約」、且立法使其具國內法的效力,其中《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3條第2項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應根據能力,以一切適當方法,特別應逐漸採行免費教育制度,使人人有平等接受機會。」兩公約不是簽來宣誓用 的,而是要實踐這些普世權利。政府應積極面對!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許多學校在大學部及碩士班大量招收中國學生。以我所就讀的學校來說,中國學生的數量快速上升(2012與2007年相比,成長5.5倍),目前已達全校將近10分之1。以我們系上來說,碩士班20人當中就有6人是中國學生。學校所在地東蘭辛只是一個規模很小而且地處偏遠的大學城,但很多銀行都已配置會講中文的行員,可見中國學生及移民是愈來愈多。這當然也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因為許多地方仍然將美國文憑奉為圭臬,但也顯示出美國的財政困境與中國的經濟崛起。博士班錄取狀況則剛好相反,外國人要申請變得困難許多,因為他們寧可把名額及獎助學金留給自己人(就我所知,至少社會科學是如此)。

政府可以思考的是,為了因應少子化、政府財政困難、教育經費不足,除了應該調整預算結構之外(台灣的教育經費僅佔國民生產毛額GDP不到4%,低於英美日等OECD國家平均超過5%,更遠低於北歐國家超過7%的比例),對中國大陸的開放、完全市場化的學費制度是否為最佳解答?或者,我們應調整總體預算結構,且對教育做更多、更有效率的投資?有幾個非常容易回答的問 題:我們是否應減少硬體設備與新蓋大樓的經費,挹注更多經費在學生與研究者身上?是否應讓大專院校適度整併?是否應更加重視技職體系、使學生所學與就業需求相符,而非要求它們也一起加入拚升學、拚生產論文的行列?關於這些問題,以及美國高等教育的觀察,請參考本系列後續文章(註5)。

(「青年要好野」執行委員、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生)

 

 

● 註1:NACBA, "The Student Loan 'Debt Bomb': America's Next Mortgage." 2012/2/7; Becky Yerak, "Student Loan Debt a Growing Threat to the Economy." Chicago Tribune, 2012/4/18。美國大學生貸款調查,請參考:Project on Student Debt,http://projectonstudentdebt.org/。其中指出許多營利型大學與高學貸之間的關係,值得注意。

● 註2:關於美國大學輟學及學歷貶值,請參閱Lou Carlozo, "Why college students stop short of a degree," Reuters, 2012/3/27;Jordan Weissmann, "Why Do So Many Americans Drop Out of College?" The Atlantic, 2013/3/29。關於高中的狀況請參閱:Kimberly Hefling, "Despite Progress, 1 in 4 High Schoolers drops Out," NBC News, 2012/3/19.

●註3:關於相關法律無法保護勞工權益,請參考陳方隅,〈說好的依法行政呢?(上)、(下)〉,《台灣立報》,2012/11/1、2012/11/15。

●註4:關於台灣的學貸問題及學歷貶值問題,請參閱由筆者整理、青年要好野發佈之〈學貸,青年貧困的第一步〉,以及〈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http://antipoverty.pixnet.net/blog/post/68163459。筆者於2011年7月參與相關的討論會時,銀行代表皆表示「學生都不想要量能還款」、「那太麻煩了」。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調查,大多數學生們都認為量能還款是必要的學貸制度改革,且主要國家學貸制度皆採用之。

●註5:關於學費相關議題,以及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合理與否,請參閱:孫窮理編,〈反學費Q&A〉,《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4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