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政策窮得只剩下錢?

本文刊登於台灣立報 2012-11-29

陳方隅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4364

 

親愛的英九

楊宇帆先生於9月20日於部落格撰文「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註1)兩個月以來瀏覽人次近8萬人,並且有超過3萬人於臉書「按讚」,引起媒體大幅報導,並稱其為「鳳梨王子」。主要的內容是關於農委會即將推出的政策:政府補助青年返鄉務農,保障兩年基本工資。 鳳梨王子的建議簡單明瞭:補貼工資治標不治本(錢領完就沒有了),政府應多花精力與資源在輔導農民種植及行銷、利用各級教育推廣有機農業,以及完善醫療制度,進而讓產業健全、擴大「市場」。

然而,他獲得的回應大致如下:(農委會主委)錢賺不夠多是因為地不夠大,應該要擴大經營;(總統府)建議聽到了,謝謝指教,函請相關單位處理(註2)。

 

(圖)▲返鄉務農的26歲青年楊宇帆,2012年9月20日在網路上發表寫給總統馬英九的文章迴響熱烈。他說,新農人需要政府給的是希望,不是補助。

農委會官員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大筆的預算繼續編下去。但問題在於,灑錢並無法解決農業的問題。根據官員的說法,下鄉傾聽民意,大家都對這個政策表示支持。當然,有補助可以領,沒有人會反對,但是錢領完之後呢?

大灑錢 大崩壞

除了補助青年返鄉務農之外,讓我們來看這數十年來台灣的農業政策有哪些重大的變革。首先是老農津貼。1995年起,在民進黨的推動下開辦老年農民福利津貼, 每人每月可領3千元,自此之後「加碼」成了兩大黨必爭之議題,民進黨執政時於2004、06、07各漲1千元;2011行政院原核定調漲316元,在「民 意」壓力下又改為調漲1千元,達到每月7千元,每年經費超過5百億元。

政府還花了大筆的冤枉錢在「休耕補助」,每年燒掉超過1百億元,領取 補助的地主約16萬人,其中有近6成非農民身分且沒有農保;就算有農保也不一定真正務農,更不一定是原先要保障的老農身分(註3)。從1997年至 2010年休耕補助已發放超過1,027億元,這個政策不僅持續增加一般農民租地耕種的經營成本,而且休耕地濫用除草劑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狀況相當嚴重(註 4)。

2010年正式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更將在10年內編列2千億元(以現在政府的財政狀況,當然是用舉債的方式),其中雖不乏人力培 育計劃,但整體的重點在於農地的重劃與建設,在大筆經費投入硬體建設的同時,還大開土地利用、建設與變更之門(註5),實際上是為財團進駐開發而舖路,且創造出另一個地方勢力搶奪大筆經費的戰場。

行政部門需要再生,立法部門也要負起同樣的責任。作家/農夫吳音寧記錄了「農業發展條例」在 2000年前後的修法,是如何在眾多所謂「老農派」立委不分黨派的合作,以及各總統候選人競相開立選舉支票之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並且可興建免稅農舍 (註6)。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農地成為炒地皮標的、建商天堂,農村當中一棟棟的「別墅農舍」成為最尋常的農村景緻。所以,農發條例到底發了誰 呢?

除了不斷的給錢、補貼、鬆綁管制以利建設,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問題」似乎一點都沒有改善,更遑論發展與再生。有沒有人真正想過要怎麼解決農業發展的困境?隨意列舉:灌溉與工業排水污染問題、冬季用水量不均問題、化學肥料過量問題、農產價格波動問題、農村基礎建設與人口老化問題(註 7)。這些議題都淹沒在砸錢的選舉支票當中。「當政府的政策思考貧乏到只剩下『金錢』,而政策行動亦窮盡到只剩下『建設』時,真正需要『再生』的,恐怕正 是政府本身(廖本全,2009)。」


農業發展的面向

如同楊宇帆所說,政府現在有個很大問題是,僅著重在短期的政策,而非放眼未來。很多政策在短期內是看不到績效的。例如他所提到的醫療、教育推廣,「親愛的英九有看沒有懂」。

筆者認為,農業發展絕對不是靠短期的硬體投資以及補助計劃,而是靠政府與民間協力,著重「人」的培育以及全民觀念的改變(例如最重要的有機農業推廣)。談農業的發展絕不可能抽離人文精神,或只談「發展」與「經濟收益」。從歐盟的經驗以及學者的研究指出,「農村的發展必須要以有機農業為主,兼顧生態的復育;藉 此重建農村勞動者對土地與生態的感情,才有機會重建農村的人文情感(註8)。」

要讓農業發展,絕對不是只加碼補貼、請農民自行想辦法擴大經營,更不是引入大型建設計劃與資金;而是要肯花經費培育必要的人力資源,不管是在行銷、農場管理、有機農業相關技術與觀念、農業科技創新等層面,都是政府 與民間可以合作之處。例如:推行有機生態觀光,以補貼有機農耕者的收入;開課訓練生態旅遊相關人才;輔導與補助農民從慣行農法轉作為有機農法(而不是拿錢 直接補貼了事);協助農民獲取產銷相關知識與技能。另外,政府必須重視農村基礎建設,加強農村的社會安全網、學校、醫療系統等,而非那些不必要的道路、用 不到的污水處理廠、大型牌樓、涼亭、公園以及各種造景。很多事情在短期內或許看不出像補貼與硬體建設一般立即的成效,但卻是農業真正紮根發展的關鍵。

推廣「合作社企業」也是一個振興農業的有效作法,並不是只能選擇「大量投入資金」這一套「開發」模式。今年(2012)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合作社年,合作社已被認為是消除貧窮、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可是合作社卻完全未受政府重視(註9)。截至2011年底,全台灣有226個合作農場以及907個農業合作社,社員約15萬人;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即其中著名案例。政府若能在合作社成立初期給予幫助,並推廣合作社教育、協助擴展、培育人才,並向歐盟、日本、加拿大、紐、澳等合作社企業蓬勃發展的國家借鏡,則有助於農業獲得重要發展契機(註10)。

結語

「政策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希望政府能夠謙卑一點,去省思未來。土地是誠實的,你怎麼對待她,她就會怎麼回饋你,土地沒有顏色,我們的未來也沒有顏色,只有一片美好光明(楊宇帆)。」台灣美麗的土地已承受了太多的建設與崩壞,我們的農業往往過於強調補助與硬體建設,而忽略各類培育課程;經濟發展優先,而無視各處環境負荷;努力衝刺「有感」,而欠缺長遠完整規劃。

即使已經出現太多的破壞政策,但仍有許多人願意為農業發展爭取空間,有學者進行農業發展的研究,社運人士投入環保運動,少數的地方官員體認到農業產銷機制與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許多像楊宇帆這樣的農民願意投入有機農業,或是合作社共同產銷機制的發展等等。

最後,再次強調,農業政策的核心在於「人」,而不是在於錢。相關的建議已經有很多,希望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們能夠聽到真正的民意,傾聽土地的聲音,讓我們這一代還能保持一些維護美麗土地的希望。

(作者為「青年要好野」執行委員、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生)

 

 

●註1:http://why160why.pixnet.net/blog/post/92886201

● 註2:事實上,陳主委的回應似乎有點狀況外。台灣的農業生產是以小農型態為主,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台灣現有約78萬戶農戶, 其中有42.8萬戶(約55%)的耕地面積在0.5公頃以下,平均耕地面積0.7公頃,中位數為0.4~0.5公頃。換句話說,像楊宇帆這樣的「小農」其 實是佔大多數的。我們不能要求他們自行想辦法「擴大經營」來解決問題。農委會及總統府回應請見楊宇帆的回應文章。網址:http://why160why.pixnet.net/blog/post/93112610

●註3:汪文豪,2012,〈不當休耕補貼,讓熱血務農青年成為崩世代憤青!〉,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9046

●註4:盧訓、劉志偉,2012,〈1027億的代價!休耕補貼已成阻礙青年從農的絆腳石〉,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9059

●註5:廖本全,2009,〈誰來看守台灣農村? 評農村再生(再犧牲)條例〉。http://e-info.org.tw/node/40687

● 註6:這段醜陋的「民主」過程被紀錄在: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頁325-361。時任農委會主委的 彭作奎先生大力阻擋農地開放,最後辭職下台以示負責。有部分立委發言阻止開放,呼籲愛護土地,也值得我們給予掌聲。然而,近年持續有立委提案要繼續放寬興 建「農舍」的相關規定,請參閱李慧宜,2008,〈農發條例發了誰?〉,http://e-info.org.tw/node/31766

●註7:建議參考彭明輝,2012,〈農業問題就是你我的問題〉,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2/07/blog-post_08.html;2011,〈台灣農業的困境與挑戰〉,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440.html

●註8:彭明輝,2004,〈有機農業與農村〉,《青芽兒》,第8期。全文可參考:http://e-info.org.tw/node/16605;http://e-info.org.tw/node/16615

●註9:合作事業主管機關為內政部,但僅在社會司之下設置「合作行政管理科」與「合作事業輔導科」,截至2012年11月科員人數僅有9人,外加3名辦事員。

●註10:關於合作社企業的重要性,請參閱陳方隅,2012,〈「社會經濟」新思維:合作經濟的需要性〉,《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03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